宋朝国教是什么

作者:侠名 -
宋朝国教是什么

大家好,关于宋朝国教是什么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隋唐时期三教论争是哪个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隋唐时期三教论争是哪个
  2. 北宋时期的高丽是指现在的哪里
  3. 中国宗教的特点是什么

[One]、隋唐时期三教论争是哪个

〖One〗、隋唐时代︰隋·李士谦有《三教优劣论》。吉藏作《三论玄义》,主张佛教为优。

〖Two〗、唐兴,皇帝为抬高皇族的血统优越感,以老子相传姓李,故推重道教,致使道教与佛教之间屡起争端。高祖武德四年(621,一说七年),道士太史傅奕上‘减省寺塔僧尼益国利民事十一条’,痛陈僧尼寺塔之弊,佛教徒法琳撰《破邪论》、李师政撰《内德论》、明概撰《决对傅奕废佛法僧事》与之对辩。不久,道士李仲卿作《十异九迷论》,佛教徒刘进喜撰《显正论》反抗之,法琳也着《辩正论》力斥其非。武德八年,为行释奠礼时用道、儒、佛的席位次序,慧乘与李仲卿论战。贞观十一年(637),诏以道士位于僧尼之上;智实、法常等上表请以佛先道后,为此,傅奕与普应、蔡晃与慧净又有论诤。

〖Three〗、高宗时,以道教为国教,尊老子为玄元皇帝,道教之势益盛,与佛教的冲突也告增大。佛教徒会隐、神泰、义应、静泰、子立、灵辩等与道士黄颐、李荣、黄寿、姚义玄、惠长等交互论难。此时,道士鉴于佛经的优越,遂剽窃佛理而制道经,常有妄诞之说。为此,麟德元年(664),道世上表辩道经之伪。于是在总章元年(668),诏僧道论《老子化胡经》之真伪,后被禁断。至嗣圣八年(691),诏僧尼之位次先于道士,于是纷诤稍缓。

〖Four〗、玄宗时,又尊崇道教,依姚崇所奏,淘汰僧尼,严禁寺院佛像之造立。又,玄宗时有道氤与道士伊谦,代宗时崇惠与道士史华,德宗时覃延与道士葛参成及儒士徐岱,敬宗时沙门道士四百余人,文宗时义休与道士杨弘元及儒者白居易等,互论三教优劣。同时又有湛然出自儒家而弘天台教观,其门人儒者梁肃着《止观统例》;澄观论《华严》与《易》之类同;李翱撰《复性书》而采拾《起信》、《圆觉》、《楞严》之说,以为宋代儒学之先驱。

〖Five〗、宪宗时,韩愈着《原道》、《原人》等文,论佛道二教之弊,又上《谏佛骨表》以佛教为夷狄之法,后又撰《与侍郎孟简书》攻击佛教。对此,孟简以《论夷夏》与《因果报应》酬之;圭峰宗密着〈原人论〉斥儒道二教为迷执,又说《周易》与真如缘起之说近似;河东节度使巡官李节撰《饯疏言》论驳韩愈的《原道》。

〖Six〗、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用道士之言,实行大规模的破佛。未几,又复天下佛寺。此后,三教论诤被称为三教论谈,成为朝廷礼仪之一,渐趋融合,如马远、陈清波、孙位等,画孔、老、释迦三圣像一帧,以表示其融合。

[Two]、北宋时期的高丽是指现在的哪里

〖One〗、北宋时期的高丽就是现在的朝鲜半岛。

〖Two〗、高丽王朝、王氏高丽,是朝鲜半岛古代国家之一。公元918年,泰封君主弓裔部下起事推翻弓裔,拥立王建为王,935年合并新罗,936年灭后百济,实现了“三韩一统”。高丽都城为开京(今朝鲜开城)。国土大体上相当于今天朝鲜半岛中南部,11世纪中叶后以千里长城与辽、金为界。西北在12世纪的高丽睿宗时期达到鸭绿江沿岸,东北在高丽末年的恭愍王时期扩张到甲州(今朝鲜甲山郡)、吉州(今朝鲜吉州郡)一线。高丽和宋朝还是联合集团。

[Three]、中国宗教的特点是什么

〖One〗、中国宗教的结构,也是一个解释框架,可以说明宗教是怎样在社会中发挥作用的。过去很多学者说中国没有宗教,也情有可原。因为这个结构形态很特殊,是杨庆堃通过社会学的功能分析理论,第一次揭示出来的。这个总体结构就是:中国社会中同时存在着分散性宗教和制度性宗教。

〖Two〗、我们先来说制度性宗教是什么?制度性宗教有自己独立的神学和宇宙解释系统;有独立的宗教生活、组织方式;也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神学阐释、负责祭祀活动。主要特点是,它可以独立于世俗体系之外运作,自成一种社会制度。

〖Three〗、在传统社会,有三种制度性宗教方式。第一种是起源于巫文化的本土宗教,成型于商代,盛行于先秦到西汉时期。这种宗教后来逐渐消失了,一部分内容被民间的巫师、占卜师继承,在传统社会里,他们是一种独立行业,掌握着上古时代流传的神秘方术,游离在世俗社会之外。第二种形式,是混合型的宗教团体,他们的组织性很强,行事隐秘,比如白莲教、天理教。

〖Four〗、第三种形式,也是最主要的形式,在学术上被称为高级宗教。它们有合法地位,可以公开存在,代表就是佛教和道教。在我们刚才说到的世俗宗教生活里,老百姓也经常去佛教的寺庙、道教的宫观里烧香还原,这是佛教、道教面向民众的一面。同时,佛教道教也是中国世俗文化艺术的重要来源。但另一方面,这些宗教场所的本质属性,是为和尚尼姑、道士道姑这些出家人提供与世隔绝的环境,用来修行和研修经典教义。抽象地说,每个封闭的寺院,都是一个区别于世俗的社会组织,有一套比较独立的神圣秩序。

〖Five〗、按照这本书的比较,上述三种制度性宗教,从宋朝开始衰落,到了明清时代,已经处于了相对弱势对位。宗教人士想拥有独立的、重要的社会影响力,需要直接领导大量有组织的信徒才行。巫师是很早就成了受人歧视的边缘行业的;而混合型宗教团体,一直被政治力量高度警惕,属于“一露头就打击”。

〖Six〗、而佛教和道教,早就不像南北朝或唐朝时那样风光了。南朝的梁武帝全力推动佛教信仰,自己出过好几次家;唐朝皇室也长期尊崇道教。我们不做历史的对比,既然这是本社会学著作,还是尽量用数字来说话:按照统计,20世纪初,全国佛教、道家的出家人比例大概在五千分之一到万分之一之间,根据杨庆堃估计,在整个20世纪,出家人总人数大概在50万到100万人之间,这个职业僧侣的比例,相对全世界宗教国家来说,是相当低的。而且,大部分寺庙道观,早就没有专门的出家人修行和管理了,是由当地士绅雇佣社会人员维护的。按说,规模小点儿也没关系,如果内部成员相互间联系紧密,也可以形成组织网络,对社会政治施加影响。更重要的是,佛教在清代已经没有名义上的全国性“总部”了,那些坐落于名山大川中的千年古刹,只代表名义上的各宗派,但并不拥有实际权力,只能影响一小部分有学识的僧人。

〖Seven〗、真正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居于主流的,还是分散性宗教。分散性宗教同样具有神学理论、崇拜对象和信徒,但它没有独立的制度和运作形式。在中国,分散性宗教普遍地渗透进了世俗文化的各个领域,成为宗族秩序、政治网络这些社会制度的一部分。

〖Eight〗、中国的分散性宗教,主要表现为一种存在状态,不是哪种具体宗教。我们刚才说到:中国传统的宗教局面,是佛教道教和世俗民间信仰混合在一起,类似于“大杂烩”的状态。比如,过去的民间有一个常见现象:在乡下的寺庙里,出家的和尚道士自己都说不清自己信仰的是佛道中的哪一派,他们过得是和世俗之人同样的娶妻生子、吃荤饮酒的生活,老百姓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从制度性宗教的角度判断,这当然不合教义。但从社会学的功能视角观察,这是分散性宗教之下的合理现象。在传统中国社会,真正主导民众意识的,不是某一个宗教描述的彼岸世界,而是民间共同信仰的道德权威。按照儒家所说的,是以“神道设教”来教化民众。

〖Nine〗、许多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学者,认为这种局面就是低等的迷信。而杨庆堃通过对比,确认了这是另外一种存在形式的分散性宗教。它用自己的形式,来发挥社会功能。

〖Ten〗、分散性宗教和制度性宗教的形态是完全不同的,我举个例子:在传统社会,维护比较好的宗教场所其实不是寺庙,是什么呢?你应该能猜出来:是民间各个家族自己维护的宗族祠堂。人们在本家族里,过得才是真正高度组织化的宗教生活。宗族的所有成员,一生都要按照自己的辈分、性别和家庭地位,在家长的组织下,有秩序地参加家庭祭祀。在葬礼、超度这些仪式上,虽然有专业的神职人员、也就是和尚道士参与,但他们不是组织者,而是受雇者。

1〖One〗、前面说的各行各业的行会也是这样。商会的会长、行业的首脑也不是专业神职人员,但负责组织本行业内部的祖师爷、保护神的祭祀,这是维系从业人员凝聚力和行业秩序的重要手段,在过去是非常严肃的。

1〖Two〗、这才是分散性宗教的运行方式。并没有一个权力集中的宗教系统来组织宗教活动和民众的生活。各种宗教是以不同的形态,分散性地维护着不同领域里的社会秩序。

1〖Three〗、分散性宗教和制度性宗教还有一个重要的不同。制度性宗教的教义大多否定现世,经常要打破世俗的传统,推行自己那一套独立的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比如佛教的剃度出家,在南北朝时代开始提倡素食等等。在中世纪的西方,基督教更是全面改变了欧洲人的世俗生活。而分散性宗教因为没有独立制度,所以会致力于维护现行的社会价值观和习俗,并且为这些既有生活方式赋予一层神圣化气质。这就推导出了一个假设:中国传统社会能够维持长期的保守性稳定结构,也许不只是来自大一统的王权政治,也有分散性宗教的作用。

1〖Four〗、所以,从宏观来看,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是以分散性宗教为主。它的表面表象,既可能是佛教、道教这种制度性宗教,也可能是民间宗教或者其他信仰。但真实的形态,还是以社会生活或者家庭生活为基础,主动地融入世俗秩序。杨庆堃等很多学者,都对这种现象持肯定态度。从社会功能视角来看,没有哪种宗教一定是典范,简单地说就是:“抓住耗子就是好猫”,管用就行。

好了,关于宋朝国教是什么和隋唐时期三教论争是哪个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