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重甲兵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宋朝重甲兵这个问题,宋朝唯一一次用骑兵胜辽军的战役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One]、古代的铁甲有多重
[One]、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重骑兵叫“甲骑具装”,源于魏晋南北朝。甲骑具装只是大分裂时期昙花一现的产物,南北朝时发展到顶峰,隋唐即逐步消亡,仪仗的作用大于作战。
汉朝的重骑兵身披铁铠,身上装备长矛钢刀以及强弓劲弩,这样的骑兵西方直到拜占庭的查士丁尼一世才发展出类似的重骑兵,这样的骑兵被西方称为“双重功效骑兵”,这样的骑兵也迅速成为当时最为强悍的骑兵。
汉朝重装骑兵的兵器配备主要有环柄长铁刀、马戟等,可以在马上进行劈砍,增强了骑兵的格杀能力。(典型西汉帝国军队的骑兵长铁戟,学名‘马戟’,戟长约37厘米,装上必之后长2米多。骑兵用戟一般长2米多,步兵的可以达到3米。)
隋炀帝征讨高丽时,一次就动用了十二万多甲骑具装的骑兵,这在世界上都是空前绝后的规模。
唐代远征高丽,白岩城一战,猛将契苾何力以800重骑突击万余高丽军,高丽军以长矛对阵,结果是高丽军大溃,唐军追杀十余里,斩首千余级而还。
中国马在重量级上比不上欧洲马,这确实是甲骑具装不能推广延续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历史上的名将均规定重骑兵在行军时要下马步行,作战是才准上马。
汉朝时期开始出现的的铁甲一般分两种,从陕西咸阳杨家湾出土的披甲武士俑中,可以看到两种铠甲的样式,一种为札甲,采用长方形甲片,胸背两甲在肩部用带系连,有的还加披膊,为汉代铠甲的主要形式。另一种甲采用鱼鳞甲片(在腰部、肩部等活动部位,仍用札甲形式)。
札甲一般由超过600片的铁片穿缀而成,重量超过十公斤,而鱼鳞甲则由2000至3000片铁片穿缀而成,重量超过十六公斤。我们近来出土的汉代铁甲中,最重的一领铁甲是安徽阜阳发掘出的一套铁甲,全身由三千零八片铁甲组成,全重为二十多公斤。在北燕冯素弗墓中发掘出的马甲达到了四十多公斤。
东汉后出现了百炼钢技术制造铠甲,陈琳《武库赋》中记:“销则东胡阙巩,百炼精刚,函师震旅,韦人制缝.元羽缥甲,灼檎流光”即是对这种铠甲的描述。
我国对于马匹的防护历史源远流长,最初的起源是在战车时代对战马的防护,后来开始有皮制的“当胸”对马匹进行防护,到了汉末就已经有发展的比较完善的铁制全身式马甲,我国称之为具装。
汉末到三国的这段时间是我国铠甲的大发展时期,我国铠甲的主要类型基本均在此时期产生,例如筒袖铠,明光铠,锁子甲,两当铠等等。而我国的重骑兵也因此在随后的南北朝大乱世中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代。
明光铠是最为重要的铠甲,这种铠甲因为胸前和背后各有两面大型金属圆护,很象镜子,反照太阳光即发明光,正如汉代镜铭所谓“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所以称为“明光铠”。明光铠一般颈有盆领,肩覆披膊,腰上束带,个别的还带有腿裙;其在北朝晚期日益流行,表现出取代两当铠的趋势。
明光恺有两种类型,一种胸背各有两面大型圆护,颈设盆领,肩有披膊,腰部束带;另一种形制略有变化,胸甲分成左右两片,居中纵束甲绊,左右各有一面圆护,或作凸起的圆弧形花纹;两肩覆盖披膊,背上套有臂护;腰间扎带,腰带之下有两片膝裙护住大腿,小腿上则多裹缚“吊腿”。此种盔甲形式已经向着欧洲重骑兵的最终形态——全身式板甲发展。
重骑兵的大发展,骑兵手中所持的钢刀已经很难完成破开敌人铠甲杀伤敌人本体的任务,于是慢慢地骑兵手中的武器从钢刀之类的锐利型武器演变成鞭锏锤之类的钝器,靠兵器的重量直接杀伤敌人在盔甲内的本体。
骑兵铠甲的制造愈加精良,当然重量也继续稳步提高,以至于负担如此沉重的甲胄作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是当时对士兵的选拔都要求“胜举衣甲”,而马甲也是如此。(就是挑选出的士兵和战马能够着重甲骑战)
宋朝铁甲的发展又有了变化,整体形制的明光铠渐渐被淘汰,整体形札甲和山文甲再次成为主流,而铁甲的重量则进一步加重,铁甲往往会超过二十五公斤,因为太重,朝廷不得不下令将铠甲的重量限制在二十公斤到二十五公斤之间。
宋代骑兵稀少,因此大多披马甲,这使得宋代军队无论是步兵还是骑兵从上到下均为重装。在盔甲的制造技术方面利用了冷锻技术,使得铠甲经久耐用,更为坚固。
为了与西夏、辽,金的重甲骑兵抗衡,宋军除制作了祥符钢铁锁子甲和黑漆吸水山字铁甲外,还推广重甲的使用。重骑兵的马甲,也进行了大全装和小全装的划分。
大全装:马头的面帘,颈部的鸡项,马身上的甲身,胸前的荡胸,马屁股的搭后连成一片,密不透风,一点都不比西方重甲骑兵逊色。
小全装:包括甲身,搭尾、了项,鸡项、面子、秋?(左铁右或)六个部分。
在实战中总结出,小全装比大全装更适用。
马上重骑兵,全装共四十五斤至五十斤止,每副用甲叶一千八百二十五片。《宋史》卷一九七《兵志十一》载,南宋初年,一领铁甲的重量是45至50斤(约26.86—29.84公斤)。可见战马驮载的人甲和马具装的重量至少有60—80公斤,最重者可达130公斤。重铠增加了战马的负担,使其难以持久战斗,只有高大健壮而又稳重的马匹才能充当甲骑具装的坐骑,即使是这样的高头大马也只能以小跑、慢跑冲锋。
[Two]、宋朝唯一一次用骑兵胜辽军的战役
〖One〗、铁林军,辽国重装骑兵部队,其战斗力可比肩西夏铁鹞子、女真铁浮屠。不过,这支曾经横行大漠三千里、驰骋草原数十年的伟大铁军,竟被宋朝骑兵威虏军硬生生地给灭掉了。
〖Two〗、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十月,辽国大举南侵,并以大将耶律隆庆为先锋,首个攻击目标是深悬辽境的宋朝威虏军。
〖Three〗、当时,宋朝接到消息之后,就以枢密使王显出任镇州、定州、高阳关都部署,带领一帮年轻的将领来抵御辽国。到了前线后,王显就及时做出了部署,集结了10万重兵到威虏军,准备与辽国主力决一死战。
〖Four〗、但是,辽军主力并没有按时出现,10万大军在威虏军空等了一个月,大军总不能一直等下去,粮草也根本耗不起。于是,宋军主力就撤回了关内,只留下骑兵部队机动。
〖Five〗、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宋军主力撤回关外不久,辽军突然出现在边境,先锋是耶律隆庆。这时,宋朝想再集结兵马出关已经来不及了,只能急忙命令边境各路增援威虏军。当时,留在关外的宋军全部是骑兵部队,约2万骑,再加上边境增援部队,总共4万左右,而辽军则有6万。
〖Six〗、从兵力上看,宋军是处于劣势,但是,当时正好下大雨,辽军的弓弩弦多采用兽皮,经过雨水浸泡之后,失去了弹性,弓弩基本废掉了,只好搬出了契丹人引以为傲的重装骑兵——铁林军。
〖Seven〗、威虏军知道辽军来了,已经在城下做好了准备,罕见地以骑兵部队在城下列阵。一般来说,列阵基本都是以步兵为主,很少出现纯骑兵大阵,因为马毕竟是畜生,很难训练成科学的阵型。但是,宋朝很讲究阵图,成功把骑兵也训练成大阵,其威力自然不是步兵可比。只要辽军遇到宋朝骑兵大阵,想后退都不能,只要一后退,大阵里的骑兵部队就会追杀过去,想逃都来不及。
〖Eight〗、因为辽军弓弩派不上用场,要想攻破宋军骑兵大阵,只要一个方法,那就是以优势的重装骑兵铁林军作为开路先锋,正面冲破宋军阵型。
〖Nine〗、于是,铁林军在他们的主将铁林相公的带领下,向宋军发起了猛烈冲锋。
〖Ten〗、而对于辽军的意图,宋军也做出了相应的部署来应对。
1〖One〗、一,宋军主将都钤辖魏能率骑兵主力,迎面碰击铁林军。
1〖Two〗、二,两个侧翼,宋军各部署3000骑兵,分别由前阵钤辖田敏、秦翰率领。田敏是北宋精锐骑兵静塞军的都指挥使,其战力自然是不可小觑。
1〖Three〗、辽国铁林军虽然强大,但宋朝骑兵战力也不差,尤其是铁林军遭到了宋军三路骑兵围攻,渐渐有些吃不消,辽军阵型出现了松动。在这种情况下,铁林军主将铁林相公只能身先士卒,奋勇冲向宋军,但是,在冲锋的过程中,铁林相公被魏能一箭射死。失去了主将的铁林军,犹如失去了军魂,在宋朝骑兵的绞杀下灰飞烟灭。
1〖Four〗、最精锐的铁林军覆没了,辽军士气大失,败局已定,耶律隆庆只能带着部队撤退,途中又遭到杨延昭、杨嗣二人率领的6000骑兵阻击,又被尾随而来的宋军一路追击,辽军损失了2万人,其中还包括15名大将。
1〖Five〗、在这场战役中被全歼的铁林军,虽然辽国保留了它的番号,又重建了这支部队,但与之前的铁林军不可比,只能算是一支普通的重甲骑兵罢了。
[Three]、宋代武将服饰特点
〖One〗、绍兴四年军器所向朝廷的报告称当时的铁甲重量是45-50斤,“诏勿超过五十斤。”
〖Two〗、这种五十斤左右的甲属于“重甲”。重甲在作战中保护功能强,但行动不便。
〖Three〗、南宋时为了某些骑兵轻装的特殊需要,也可专门造“轻甲”,特点是“长不过膝,披不过肘,兜鍪亦杀重为轻。”
〖Four〗、南宋华岳的《翠微北征录》中根据马军作战与步军作战的不同特点,建议过马军甲的形制。里面说“腰圈合用四吊。甲身合用左掩。腰裙合用过膝三寸。吊腿合用摘吊。”
〖Five〗、无论是何兵种,身甲是必不可少,其次是披膊,其次是腿裙。马军遇敌时也应该要挂上吊腿,退师则解入搭袋,而免被牵制。
关于宋朝重甲兵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