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佛家

作者:网络 -
唐朝的佛家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唐朝的佛家和日本来唐朝和尚叫什么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唐朝的佛家以及日本来唐朝和尚叫什么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日本来唐朝和尚叫什么
  2. 唐代世界三大国
  3. 大唐时期的伽蓝国是现代什么地方

[One]、日本来唐朝和尚叫什么

〖One〗、鉴真(688年—763年10月4日),唐朝僧人,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人,律宗南山宗传人,也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曾担任扬州大明寺主持,应日本留学僧请求先后六次东渡,弘传佛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Two〗、763年(广德元年)10月4日,鉴真在唐招提寺圆寂,终年76岁。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比喻高峰、比较高成就)。

〖Three〗、在佛教建筑、雕塑等方面,他也颇多建树。据《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鉴真后归淮南,教授戒律,每于“讲授之间,造立寺舍,……造佛菩萨像,其数无量”。在医药学方面,博达多能,品鉴极精,曾主持过大云寺的悲田院,为人治病,亲自为病者煎调药物,医道甚高。

〖Four〗、鉴真在中、日两国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当其去世的消息传回扬州的时候,扬州僧众全体服丧三日,并在龙兴寺行大法会,悼念鉴真。在日本,鉴真也享有国宝级人物的待遇。1963年是鉴真去世一千二百年,中国和日本佛教界都举行了大型纪念活动,日本佛教界还将该年定为「鉴真大师显彰年」。1980年,在邓小平的斡旋之下,唐招提寺住持森本孝顺奉鉴真漆像「回乡探亲」,扬州大明寺因此得以重修,成为中日邦交史上一件大事。历经十年绘出的国画《鉴真东渡图》(郭德福)在中国掀起了鉴真热,体现了中日文化友好交流。

〖Five〗、鉴真,俗姓淳于,唐代佛学大师,生于唐垂拱四年(688),卒于广德二年(763)。原籍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幼时家境清贫,长安元年(701)14岁时,随父在扬州大明寺出家,师从智满禅师,当了沙弥。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他从道岸禅师受菩萨戒。景龙初年(708)随师到洛阳、长安,屡从名师受教。在长安期间,鉴真勤学好问,不拘泥于门派之见,广览群书,遍访高僧,除佛经之外,在建筑、绘画,尤其是医学方面,都具有了一定的造诣。他已成为对佛学具有较深造诣的高僧。

〖Six〗、开元元年(713)鉴真成为了精通佛教律宗学说的有名的和尚回到扬州,任扬州大明寺主持。并以这里为中心,开始了他此后三十年在淮南地区广泛的宗教活动和社会活动。733年成为当地佛教领袖、大明寺方丈,受其传戒者前后有四万余人。时人誉其“江淮之间,独为化主”。55岁时,鉴真住扬州大明寺,为众讲律。

〖Seven〗、开元二十一年(733)日本遣僧人荣睿、普照随遣唐使来我国留学。日本僧人荣睿、普照受日本佛教界和政府的委托,延请鉴真去日传戒,为日本信徒授戒。当时,大明寺众僧“默然无应”,唯有鉴真表示“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遂决意东渡。

〖Eight〗、天宝二年(743)鉴真和他的弟子祥彦、道兴等开始东渡。十年之内五次泛海,历尽艰险,由于海上风浪、触礁、沉船、牺牲以及某些地方官员的阻挠而失败;尤其是第五次遭到恶风怒涛的袭击,在海上漂了14天,最后漂到海南岛的振州(今崖县)。返途时突发眼疾,62岁的鉴真大师双目失明,他的大弟子祥彦圆寂,邀请他的日本僧人也病故了,但他东渡宏愿始终不移。

〖Nine〗、但他东渡弘法之志弥坚,从未动摇。天宝十二年(753)十一月十五日,他率弟子40余人从扬州(今瓜洲镇入江口处)出发,第六次启程渡海,同年在日本萨秋妻屋浦(今九州南部鹿儿岛大字秋月浦)登岸,经太宰府、大阪等地,于次年入日本首都平城京(现日本奈良),受到日本朝野僧俗的盛大欢迎。实现了东渡宏愿。此后鉴真在日本辛勤不懈地活动了十年,传播了唐代多方面的文化成就,被日本人民誉为“文化之父”、“律宗之祖”。

〖Ten〗、佛教自六世纪中叶传入日本,开始在上层统治者中间流传。大化革新中,日本仿照唐朝推行租庸调制。由于两国国情不同,租庸调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人民为躲避沉重的剥削和逃避兵役,为了寻找精神上的安慰寄托,不是“逃亡他所”,就是“寂居寺家”,当时出家为僧基本没有什么限制,比较高的是受三净聚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受戒不必三师七证,只要有一戒师即可,而且就是没有戒师,只要自己认为条件成熟,也可自誓受戒,所以当时日本僧人差不多都是“自度”、“私度”为僧的。

1〖One〗、大化改新后,虽然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但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并未停止,奈良天平时期,社会矛盾仍然尖锐,为了“规避课役”而入寺的农民,往往“动以千计”,这是因为一进佛门就不必再负担政府赋税。政府一方面要利用僧籍地主打击世俗豪强地主的势力,即通过佛教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一方面又考虑寺院势力的过分增长,对政府的财政收入造成威胁,因而又力图控制佛教的发展,但未能达到预期目的。怎样才能达到既利用佛教,又控制佛教的目的呢?遣唐使学问僧在唐朝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学习唐朝通过佛教内部控制佛教的办法,即实行受戒制度,由著名佛师主持仪式,通过考试确定受戒资格的办法。

1〖Two〗、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元兴寺隆尊针对日本缺少名僧不能主持受戒仪式的情况,提出了向唐朝聘请戒师的建议,得到了掌握实权的舍人亲王的支持。日本天平四年即唐开元二十年(732),日本政府准备任命遣唐使时,隆尊和尚向政府推荐了有“跨海学唐朝之志”的青年和尚荣睿、普照。政府同意他们随遣唐大使多次比广成代表日本使唐聘请名僧赴日讲佛授戒。开元二十一年,日本僧人荣睿、普照来到中国,在长安的十年学习期间,他们一直物色合适的名僧,中国僧人道璇曾应召前往日本,但限于他的能力和威望,日本尚不能满意,两人继续了解名僧动向。天宝元年(742)十月,

1〖Three〗、荣睿、普照准备回国,中国僧人道航、澄观、德清及高丽(今朝鲜)在唐朝的僧人如海与其同行。

1〖Four〗、回国途中,他们来到鉴真所在的扬州大明寺,想听鉴真的意见。他们向鉴真讲了日本虽有佛法,但没有剃度僧人必要手续及缺少合适授戒名僧的情况,请求鉴真帮助,能否同去日本弘法。鉴真见他们“辞旨恳至”,也就动心了。他想起关于中国南岳慧思禅师转生为日本王子的传说,以及日本长屋王子崇敬佛法,亲赠袈裟给中国僧人的故事。自己虽已五〖Fourteen〗、岁,但为了弘扬佛法,不惜生命危险,也要前往。鉴真当即征求在场弟子的意见,问他们询问:“谁愿意同行?”大家都沉默不语。后来弟子祥彦才说:“彼国太远,性命难存,沧海淼漫,百无一至。”祥彦的话并不夸张,当时从唐朝去日本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由于造船技术的局限和对季风规律掌握的差距,从扬州穿越东海经常发生船毁人亡的事故,和尚道福、义向、圆载先后在遣唐和归途中为风涛吞没。没有视死如归的冒险精神是不敢扬帆启航的。人为的困难也不少,唐朝对私自出国限制很严,没有朝廷同意而出境,将受到法律制裁。鉴真深知航海的危险、朝廷律令的威严,但态度非常坚决,说:“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他的决心感动了弟子,当即有祥彦、思托等二十一人表示愿意同行。

1〖Five〗、由于鉴真一行没有出国证明——过所,他们便假称到天台上国清寺参加供奉活动,而秘密准备去日本的物资。又通过道航的关系,得到当朝宰相李林甫哥哥李林宗的介绍信,便在扬州打造海船。一切准备就绪,正待出发之际出现了意外的变故,同行的道航认为高丽僧如海品行不端,不适合去日本弘化佛法,而建议他留下。如海不满,跑到采访厅诬告道航勾联海盗准备造反,采访使班景派人去各寺搜查,逮捕荣睿、普照等。后经道航解释并出示李林宗介绍信得以无罪,但官府以海上不安全为由,拒绝了鉴真等从海上去国清寺的要求,同时没收了海船。第一次东渡失败了。不久,鉴真个人出钱八十贯买下一条退役的军船,雇用十八名水手,准备各种佛经、佛像、佛具等,连同祥彦、道兴、德清、荣睿、普照、思托等十七人,还有玉作人、画师、雕佛、刻镂、铸写等各种技艺人才八十五人,于天宝二年十二月启程,不料即遇大风,第二次东渡又失败。

1〖Six〗、第三次东渡至舟山群岛附近,再遇大风,船触礁后鉴真一行在荒岛上忍饥受冻三天三夜,后被救至明州(宁波)阿育王寺安歇。

1〖Seven〗、第三次东渡失败后,鉴真决定在朝廷不甚注意的福州出发,然而当地僧众出于担心鉴真东渡发生危险的好心,对鉴真看护甚严,并将其行踪报告官府。鉴真在从阿育王寺前往福州的途中被官府追回送至扬州。

1〖Eight〗、前四次的失败,并没有改变鉴真的初衷。他在扬州继续准备东渡物资。天宝七载(748)六月二十七日,鉴真僧众、水手等三十人在扬州出发。出长江后遇大风,船在风浪中完全失去了控制,随风浪漂泊,淡水早已用完,人们严重晕船,食物难咽,死亡威胁着每一个人。十一月间,失去驾驭的船在海上一连漂了〖Fourteen〗、天,终于靠了岸。上岸后才知道,他们到了海南岛的振州,受到当地官民的欢迎。他们留居一年有余。鉴真在那里修寺造佛,登坛授戒。后决定重返扬州,他们从振州出发,经广西、广东的返途中,行至端州(今广东高要)时,荣睿积劳病重,去世。行至韶州(今曲江)时,普照离鉴真北去。荣睿的死,普照的离去,第五次东渡的失败,加之旅途的艰辛,使鉴真的身心受到极大的损害,他感受暑热,眼睛渐渐模糊起来,虽经医治未见好转。至吉州(今江西吉安)时,祥彦又因病去世。祥彦是鉴真最得力的优秀弟子,他最先表态支持东渡,一直追随其左右。如今祥彦的死使六十三岁的鉴真再次受到沉重打击。这一系列打击和挫折并没有吓倒鉴真。相反,东渡的决心更坚定了。

1〖Nine〗、天宝十载(751)春,鉴真回到扬州,又着手筹备第六次东渡。天宝十二载(753)十月十五日,日本政府派出由藤原清河大使率领的第十次遣唐使团,从长安返回日本途中经扬州,到延光寺拜访鉴真。藤原清河将邀请鉴真和唐玄宗拒绝鉴真出国一事告诉了鉴真,并希望他自己决定。鉴真当即表示愿意同行,经商量后决定在十月十九日出发。

20、日本使团的来访,引起了扬州僧俗的注意,出于对鉴真安全的考虑,扬州僧众对他看护很严,鉴真无法脱身,眼看十九日就要到了,东渡计划再次受到了考验。正在这时,鉴真弟子仁婺从婺州(浙江金华)来到扬州,听说师傅东渡受阻,十分同情,便决定用自己来时乘坐的船接鉴真离开扬州,到黄泗浦(今张家港西北长江之滨)搭乘日本遣唐使船,开始了第六次东渡。

2〖One〗、与藤原清河等会合后,又发生了麻烦。广陵郡的地方官已听到鉴真准备渡海去日本的传闻,因此决定检查日本遣唐使船,机警的副使大伴古麻吕秘密将鉴真等安排在自己的船上,躲过众人的注意。不久,在第五次东渡失败后离去的普照也闻讯从阿育王寺赶来。这次遣唐使船同航的有四艘,第一号船是大使藤原清河,第二号船是副使大伴古麻吕,第三号船是副使吉备真备,第四号船是判官布势入主。

2〖Two〗、唐朝僧人除鉴真外,还有法进、义静、昙静、思托、法载、法成等〖Fourteen〗、人及女尼智首等三人。十一月十六日,四船出发,一路顺风。二十一日第一号、第二号两船到达阿儿奈波岛(日本冲绳),北行至多祢岛(种子岛)西南,遇第三号船,十二月六日,海上又起南风,第一号船在航行中遇难。鉴真所乘的第二号船终于在二十日到达萨摩国阿多郡秋妻屋浦(今鹿儿岛川边郡坊津町秋目)。天宝十二载十二月二十六日(天平胜宝五年,即753年初),经四十天的海上颠簸,鉴真一行在僧人延庆的引导下进入日本九州的太宰府(现日本福冈)。鉴真一行前后历时十二年,六次启行,五次失败,航海三次,几经绝境。先后有三十六人死于船祸和伤病,二百余人退出东渡行列。只有鉴真笃志不移,百折不挠,终于实现了毕生的宏愿。

2〖Three〗、鉴真自742年(天宝元年)接受荣睿、普照的邀请,发愿东渡日本,前后历时十二年,经过五次挫折,才告成功。为了完成这一大业,鉴真一行付出了极大的牺牲,先后有三十六人献出了生命,荣睿、普照长期颠沛流离,历尽艰辛,普照整整奋斗了二十年之久,荣睿还为此长眠在中国土地上。这是中日两国人民友谊史上感人肺腑的篇章。

[Two]、唐代世界三大国

大唐是继汉朝以后又一个大一统繁荣盛世,在世界格局中引领世界。唐太宗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李隆基创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后,大唐鼎盛转衰。

〖One〗、唐初李世民北击突厥,重开丝绸之路。公元629年,唐太宗遣李靖、李勣(徐懋功)兵分两路,征讨东突厥,并于第二年,降服东突厥,北方震动,西突厥与西域各国纷纷来朝,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657年,苏定方、萧嗣业大败西突厥,重开丝绸之路。唐朝开始与大食(即阿拉伯帝国)进行经贸往来,经济文化交流趋于频繁。

〖Two〗、唐高宗时期,唐朝疆域达到鼎盛,最广时,东起朝鲜半岛(薛仁贵征东),西至中亚咸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

〖Three〗、安史之乱时期:不过随着时间推移,751年,唐朝与大食阿拔斯王朝在怛罗斯战役中失败。此时国内发生安史之乱,唐朝无力西顾,唐朝势力基本退出中亚地区。巧的是,此时大食呼罗珊亦发生内乱,阿拉伯帝国亦忙于平乱,对于进-步扩张也有心无力。

中国与阿拉伯少战多和,经常友好往来,绿宝石、胡椒、伊斯兰教等传入中国。中国的造纸、纺织等技术通过阿拉伯地区远传西亚、欧洲。

总体来说,大唐盛世是开放的,个人认为用“包容”更贴近。隋朝及唐政权初期原本就是汉族与以孤独氏为代表鲜卑族融合的产物,因此唐朝比中国历史任何其他朝代更赋包容性。融合、全盛是唐朝最鲜明的特色。唐朝能融合各民族甚至各国的优秀文化,其汉族以外的文臣武将也是比较多的。中国与西域、印度(唐僧取经)及古日本、古朝鲜、阿拉伯等多国在文化宗教出现大融合。文化上兼容并蓄,对外开放十分活跃,世界各地云集长安,并派使来朝,向唐朝学习,“大唐盛世”、“大唐荣耀”当之无愧。

7~8世纪阿拔斯王朝东扩至印度河,西抵大西洋,南至阿拉伯海及撒哈拉沙漠,北抵法国南部、土耳其,是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另一个大帝国。与中国有点像现代的“美苏”两个世界超级大国,拜克庭帝国、法兰克王国等也占一席之地,后继细述。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以传教建国,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教徒称穆斯林,创《古兰经》。先统一阿拉伯,趁波斯与拜占庭(东罗马)帝国多年交战,“渔翁得利”,迅速崛起。波斯与拜占庭帝国多年交战,国力衰弱,被阿拉伯帝国所灭。阿拉伯帝国摇身一变,成为中东大国。

〖Two〗、对外扩张:与拜占庭帝国及法兰克王国战争

公元718年,阿拉伯帝国第二次围攻君士坦丁堡,被拜占庭希腊火所败。阿拉伯帝国向东欧的扩张就此止步。

阿拉伯帝国先是一路西进,征服撒哈拉沙漠:埃及等非洲诸国,疆土抵达大西洋。进而北进,公元732年,征服西班牙后又翻越比利牛斯山,北上进攻法兰克王国。而时的法兰克王国正值鼎盛时期,法兰克王国是西欧最强大的政权,没有之一,只有唯一。发生了著名的“普瓦堤埃之战”,阿拉伯帝国以失败告终。北进东欧止步。

阿拉伯帝国曾一度东进,势力范畴抵达印度河,并就此止步。而未进一步南下入侵印度。这基本圈定了伊斯兰教的范围:原阿拉伯半岛、北非、伊朗、阿富汗,也基本奠定了现中东伊斯兰教的范围。中国儒佛道、印度的佛教、中东及周边的伊斯兰教、欧洲的天主教的四大区域。

阿拉伯帝国对当时世界格局影响巨大。

7世纪的拜占庭帝国已呈衰势,几乎南部省份被阿拉伯帝国侵占殆尽。

公元395年,神圣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公元554年,击败法兰克王国,使其国力一度达到顶峰。实行希腊化。6世纪拜占庭帝国与萨珊波斯长年战争,让阿拉伯帝国乘机崛起,最终尝到苦果。

公元718年,被阿拉伯帝国第二次围攻,但拜占庭用希腊火击败来犯之敌。直至1453年,最终被土耳其帝国所灭。

7~8世纪的法兰克王国正处在强盛时期。法兰克王国为日耳曼人的一支法兰克人所建,8世纪正值法兰克加洛林王朝全盛时期,时称“查理曼帝国”,是西欧最强大的政权,于“普瓦堤埃之战”,一举击攻阿拉伯帝国,阻止其北进的步伐。

但到了843年,加洛林王朝皇帝“虔诚者”路易一世的三个儿子签订了著名《凡尔登条约》,将强盛法兰克王国一分为三,基本奠定了现代法国、德国、意大利三国之雏形。欧洲亦是分分合合。

总之,7~8世纪,世界格局主要由中国和阿拉伯帝国主导。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是欧洲唯一一个延续1000多年之久的帝国,在东欧长期占据一席之地。法兰克王国则是西欧后继崛起一大强国。他们都是影响7~8世纪世界格局大国。

了解世界历史,了解中国历史,就了解中国历朝历代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

[Three]、大唐时期的伽蓝国是现代什么地方

〖One〗、大唐时期的伽蓝国实际上是指唐朝时期的一种政治制度。伽蓝国是指唐朝时期由佛教寺庙掌握的地区,这些地区通常由寺庙管理,其居民主要是佛教徒。

〖Two〗、在现代的中国历史上,伽蓝国的地理位置和具体内涵已经发生变化。在唐朝之后,随着佛教的衰落和政权的更迭,伽蓝国逐渐演化为一种地方行政单位,并最终被划分为省份或州。在现代中国,伽蓝国的地理范围和内涵已经不同于唐朝时期,但它们仍然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景观存在于一些地方。

唐朝的佛家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日本来唐朝和尚叫什么、唐朝的佛家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