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著作音律

作者:网友投稿 -
唐朝著作音律

大家好,关于唐朝著作音律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唐朝音律特点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苏轼音律代表作
  2. 唐朝音律特点
  3. 唐代重要的音乐形式

[One]、苏轼音律代表作

〖One〗、对于音乐,苏轼因为感兴趣,所以愿意花时间去钻研。

〖Two〗、《阳关三叠》是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古琴名曲,又名《阳关曲》《渭城曲》。该曲是唐时,根据诗佛王维名作《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Three〗、这首曲子在唐代便广为流传,时人以琴声为伴,吟唱王维诗作。然而,曲谱早已失传,关于唐代时这首诗歌具体如何“三叠”的演唱形式就成了一个谜。但是,尽管唐代曲谱缺失,这一曲《阳关三叠》却一直在世间传唱,历代不衰。历代文人都对这“三叠”究竟是如何“叠”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Four〗、在宋代也有“四叠阳关”的说法,如贺铸《采桑子》中写道:“东亭南馆逢迎地,几醉红裙。凄怨临分。四叠阳关忍泪闻。”

〖Five〗、那么问题来了,这《阳关曲》到底该是“三叠”还是“四叠”,热爱音乐的苏轼,专门对其进行了考证。

〖Six〗、据东坡先生本人记载,宋时,人们唱《阳关三叠》,往往把全诗的四句都作叠唱,但这样一来,就应是“四叠”。如果把每句都叠唱三遍来迎合“三叠”之说,更是杂乱且不合音律。苏轼任密州太守时,曾偶然在一位同僚那里听到了古本的《阳关曲》,声调宛转凄凉,和先前常听到的不同。这曲子除了第一句不叠,每句皆再唱,这才知道古本的“三叠”是这个意思。

〖Seven〗、后来苏轼居黄州时,首次读到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对酒诗五首》,其中有“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恰好证明了他的观点。既然是对酒诗,根据前后文关系,“听唱阳关第四声”,指的应是《阳关曲》中“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苏轼表示,用这个来检验,如果每句都作叠唱的话,则“劝君更尽一杯酒”应是第五声,白居易明确说是第四声,那么就可以确定唐时第一句是不叠的。

[Two]、唐朝音律特点

唐朝音乐包括了不同风格的音乐特色。例如说唐朝诗鬼李贺的诗中《李凭箜篌引》中的箜篌,其实是东晋时期天竺传到中原来的。所以相对比琵琶来说,箜篌更多了一些异域风情。

管乐器筚篥,是古代龟兹人发明的乐器,汉魏时期传入中原,唐朝时期,筚篥成为宫廷十部乐中的主要乐器。还有笛子和洞箫,唐朝之前两者是没有区分的,唐朝时期才出现了笛子和洞箫两种不同的形制。而当时最有名的笛演奏家李谟师从西域龟兹乐手,风格更偏向于辽阔大气的西域风情。

古代音乐的分类很是清晰,历朝历代帝王都把雅乐作为正统音乐,到了隋朝时期,燕乐开始走上历史舞台,并且在唐朝时期走向巅峰,唐朝有名的宫廷歌舞大曲,就叫做“燕乐大曲”。

唐朝音乐是以宫廷燕乐的兴起为开端发展的,当时一般在宫廷王室、贵族世家里演奏发扬,这便是宫廷雅乐部分。后来教坊开始设立,教坊作为一种专门的宫廷音乐机构,但包含雅乐部分了,它负责其他民族地区等区别于雅乐的音乐文化部分。

而在民间,寺庙是音乐活动的主要场所。从唐朝音乐的属性上看,这种音乐文化则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就它的表演形式和表达内容来说,有的时候它会带有统治阶级的意志,在宫廷音乐里表现尤为突出。例如唐玄宗改编的《婆罗门曲》便带有皇家的奢华和浪漫色彩。

唐朝统治者对音乐无比重视,对音乐人才也是十分尊重。统治者对音乐艺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唐玄宗,在一段时期内,艺人们的社会地位是有所上升的。而在民间,音乐文化受到文人雅士的高度关注,他们将音乐写入诗文中,或咏或唱,四处散播传颂,又发展了民谣小曲。

在唐朝汉族与苗、瑶、侗等少数民族的融合发展中,西南地区的芦笙得到百姓的关注,这是一种簧管乐器,独具特色的声音为唐人着迷。

[Three]、唐代重要的音乐形式

在唐朝,音乐大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民间音乐,还有一种则是宫廷音乐。而宫廷音乐又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重要场合例如祭祀,举办国家隆重的庆典时候的音乐,被称作是雅乐,而另外一种主要用在皇宫的宴会上面,比起雅乐就更加欢乐,被称作是燕乐。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