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科举笑话

大家好,关于唐朝科举笑话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唐时科举考试的故事两三则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One]、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大致有哪三种
〖One〗、唐代参加科举的考生主要是“生徒”和“乡贡”。“生徒”,即各类官学的学生。“乡贡”,即“生徒”以外的志愿报考的读书人,也就是私学的学生和州县自学的士人。
〖Two〗、生徒和乡贡的报考过程不尽相同:生徒要首先通过冬季校内的毕业考试,合格者报送中央尚书省礼部,即获得参加礼部试(省试)的资格。毕业考试比较严格,中央官学的学生,由国子祭酒、司业、监丞等负责考试,再由祭酒复核、选拔。地方官学的学生由兼管地方教育行政的长官考试筛选。
〖Three〗、乡贡须先持证件在本县报名,由县令考选后,由州刺史复核,然后举行“乡饮酒礼”隆重欢送其去中央,准备参加尚书省礼部的考试。每年10月,乡贡随地方贡送粮税一起进京。
〖Four〗、生徒和乡贡分别被报送至尚书省后,都要填写自己的姓名、三代履历和保结,经户部审查后,再将名册送至礼部,然后由礼部定期命题考试,即“省试”。省试一般在春季三四月举行。
[Two]、唐代盛行的“投卷”“荐举”是怎么回事
〖One〗、唐代科举制度中的投卷、荐举是其有别于后代科举之处,这也是唐代实行科举的最大特点[8]。唐代科举允许“公荐”和“通榜”,即允许人们向主考官推荐优秀人,应进士科的考生可以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择优编成长卷,投献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以求得他们赏识,以提高自身知名度和及第机会。这就是应试考生的“投卷”。
〖Two〗、在开元朝之前,唐代的是较“以一场之善,登进科目”的。开元二十九年(741年)韦陟担任礼部侍郎时,他认为过去“主司取与,皆以一场之善,登其科目,不尽其才。陟先责旧文,仍令举人自通所工诗笔,先试一日,知其所长,然后依常式考核,片善无遗,美声盈路。”韦陟认为,以往科举取士皆以考场中所答试卷优劣来决定录取;这样难以充分考察一个人的实际才学。于是他自作主张,令进士科举子弟将平日所写的代表性作品交来参阅,以便在考前对考生的实际水平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韦陟开创的这一做法受到普遍称赞,被后来唐代的知贡举所沿用。
〖Three〗、参加科举的考生为了得到达官贵人的赏识,并由此向知贡举官推荐,便纷纷向他们呈送行卷。这些行卷一般皆为考生平日里最得意的诗文作品。例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句便是其向前辈官员顾况的行卷作品。
〖Four〗、为了加深行卷对于达官显贵、文坛大师的印象,考生往往在过了一段时间再去拜谒、呈送新作。特别是在临近考试,更要向举主探听虚实,了解举主向主考官交代的情况。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诗细腻地描述考生焦虑不安的心情:“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巧入时无?”这首诗贴切地反映出考生行卷求卷的忐忑不安的心情。
〖Five〗、唐代有许多著名的人物是通过投卷、荐举等方式参与科举,进入仕途的。如诗人王维因得到岐王和睿宗九公主的推荐,在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以状元及第,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候喜因得到韩愈推荐而及第;杜牧在太和二年(公元828年)进士考试时也得到太学博士吴武陵向礼部侍郎、主考官崔郾的鼎力荐引。
〖Six〗、唐代的荐举还被灵活地应用到科举的制举过程中。除京官有荐举人才的责任外,地方府、都督府和州、郡的军政长官以及长吏、司马都有举荐的任务。朝廷派往各地方的特使,如安抚使、按察使、采访使都负有荐举制科人才的使命。通过地方官员的荐举行,中央朝廷得以选拔录用许多人才~
[Three]、唐时科举考试的故事两三则
〖One〗、古代经典科举考试故事篇1:自封状元
〖Two〗、晚唐时,有位叫陆扆(yǐ)的书生进京赶考,不巧赶上当朝皇帝唐僖宗因黄巢起义逃离长安。于是,为了表现对朝廷的忠贞不贰,陆扆便跟随皇帝的御驾逃到了成都。等到黄巢战败后,他又随朝廷返回长安,然而行至半路,却传来朱温在长安附近发动叛乱的消息。京城是去不了了,这下可急坏了陆扆,眼看自己凭着保驾的功劳捞个进士头衔的希望落空,他非常懊丧。
〖Three〗、然而,陆扆转念心生一计。几天之后他找到了当时的宰相韦昭度,建议就地举行一次科举取士,说这样既可以显示朝廷的权威仍在,又可以稳定人心。韦昭度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乱中开科取士这事儿听起来虽然“不靠谱”,但却能造成朝廷正常运转的假象,朝廷保住了,自己的乌纱帽也可以更加牢靠,于是他就从逃难的队伍和周围各县中拉来一批考生,设了个临时考场。
〖Four〗、考试虽然将就着进行了,可外面依旧兵荒马乱,因此并没有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到了写金榜时,官员们都在为自己的性命担忧不已,谁还顾得上考试这码事。最后,还是陆扆自告奋勇地接了写榜这个活儿,不过他也一点儿不吃亏,不忘将自己的名字写在榜单的最前面。
〖Five〗、古代经典科举考试故事篇2:枪手与作弊
〖Six〗、古代科考造假作弊也很严重,尤为突出的就是选授官职的考试,当时的规定代笔是明令禁止的,但越是如此,枪手得到的贿赂和酬金也就越多,奇怪的是被查获的却是极为罕见,即使被逮住,也不会被制裁,为禁止这种行为,宋太宗规定,获选人员再由吏部长官予以复试,也叫帘试。这种制度虽然完善,但执行起来如同一纸空文,
〖Seven〗、考试作弊和造假现象也遭到一些大臣的指责和议论,但这种坏风气如同河水决堤、风吹草倒一样屡禁不绝。
〖Eight〗、宋真宗天禧二年九月,朝廷派员外郎任布、著作郎徐爽、集贤院麻温其共同担任开封府考试的发解官,十月又加派两位,十一月各地送来贡士104人,
〖Nine〗、考试结束后,朝廷又派翰林学士钱惟演等五人对录取情况进行复审,结果除第一名郭稹外,很多人落选并被除名,先前的五名发解官全部贬职发配边关。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唐朝科举笑话和唐时科举考试的故事两三则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