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漕运司

作者:网络 -
唐朝漕运司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唐朝漕运司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浚县大运河的历史故事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三司条例指的是什么
  2. 浚县大运河的历史故事
  3. 唐朝累世宰相的家族

[One]、三司条例指的是什么

〖One〗、历代三司有不同含义,东汉称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司。唐代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五代、北宋时称盐铁、户部、度支为三司。金以劝农、盐铁、度支户部三科为三司。明代以各省的都指挥司、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合称三司。

〖Two〗、北宋初年,把财政机构从尚书省户部独立出来,设立三司使和三司副使,总管盐铁、度支、户部三司,而各司又分别设置使和副使为长官。盐铁司掌管工商收入,兵器制造;度支司掌管财政收支、粮食漕运;户部司掌管户口、赋税和榷酒等事务。每司下设若干“案”处理具体事务。如盐铁司下设的商税案、都盐案;度支司下设的钱帛案、粮料案;户部司下设的户税案、上供案等。三司的地位略低于二府(宋代把比较高军事机关枢密院与比较高行政机关中书省并称“二府”,即枢府、知府),号称“计省”,三司长官被称为“计相”。全国财政支出,都出自三司。

〖Three〗、王安石变法期间,在三司之上特设“制置三司条例司”,是进行以总结财政为中心的全面变法的总枢纽。变法失败后并入中书省。宋神宗元丰改制后,三司并入尚书户部。

[Two]、浚县大运河的历史故事

浚县大运河,现称卫河,是隋唐大运河永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段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末曹魏时期,当时开凿了白沟运河。经过宋、元、明、清历代不断的整修维护,卫河持续发挥着漕运、通航、灌溉、调蓄洪水等多方面的作用,成为一条“活着的遗产运河”。

浚县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面积2.5平方公里,至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古城内的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包括黎阳仓遗址、端木翰林府、风情四合院等。此外,古城还衍生出泥咕咕、大平调、民间社火、正月古庙会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载着千年的运河故事。

现存的大运河浚县段基本反映了隋唐大运河永济渠的流向,与今卫河河道基本一致。这段运河不仅包括原生态的河道本体、枋城堰遗址、云溪桥、黎阳仓遗址等遗存,还包括依托运河发展起来的浚县古城、大伾山、浮丘山文化景观等相关遗产。

[Three]、唐朝累世宰相的家族

〖One〗、裴家可以说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之一,第一任宰相裴寂就是裴氏家族的人,裴寂之前是在隋朝为官,担任晋阳宫的副监,为人胆大心细,与李渊关系友好,深受李渊器重,后来李渊带兵谋反,裴寂将晋阳宫的物资偷偷运给了李渊,这批物资为李渊的军队提供了很好的后勤保障,之后李渊建立唐朝,将裴寂封魏国公,担任丞相一职。

〖Two〗、裴寂的成功为裴氏家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之后裴氏家族的后人纷纷在唐朝出仕为官,有不少优秀的后人都成为了唐朝的宰相,比较出名的有裴炎、裴耀卿、裴度等人。

〖Three〗、裴炎,唐高宗时期的宰相,此人最牛的地方在于,武则天正是因为他的一句话而开始了称帝之路,可惜这个人太过自负,结果触怒了武则天,最后被赐死。当时唐高宗病危,而裴炎作为宰相,在皇帝没办法说话,太子又年幼的时候,可以说掌握了最大的话语权,而且在唐高宗的遗言中也将太子托付给裴炎照看,当时太子继位第二天,他就上奏,说太子年幼,而且没有处理政务的经验,一切政令应该以太后令的方式来发,这给了武则天机会,使她以此为由一步一步称帝。

〖Four〗、裴耀卿,开元盛世期间的宰相,开元二十一年,关中因为常年下雨导致粮食产量大大减少,当时任职京兆尹的裴耀卿被唐玄宗亲自选中,解决粮食问题,经过分析他决定要整顿漕运,达到一劳永逸的作用,之后他沿黄河建立了三座用于漕运的粮仓,仅仅三年时间就存下了粮食七百万石,为朝廷剩下了一大笔钱,而且关中的百姓也不用担心闹饥荒了,深受当时人民的爱戴。

〖Five〗、裴度,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宰相,在当时裴度经常被人拿来和魏征、郭子仪来做比较,是唐朝不可多得的贤相,当时各地藩王割据,唐朝一度走向分裂,裴度不畏艰难,一次次的削藩,甚至亲自披甲平定淮西之乱,使得唐朝重新焕发光彩,出现了中兴之兆,后来为了保护诗学大家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等人,他数次被奸臣陷害,三次被外放,又三次坐回宰相,可见当时局势之乱。

〖Six〗、裴氏家族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跟裴家的家风家训有很大的关系,正是因为良好的家风教育,裴家为官者都很清廉,为民着想,在民间有着很高的声望,也正是如此,当时得罪武则天的裴炎虽然被杀,但是并没有牵扯到其他族人。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