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配什么音响

今天给各位分享宋朝配什么音响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阮是在宋朝生产的吗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One]、琵琶的弦叫什么
琵琶的弦由细到粗分别被叫做:一弦、二弦、三弦以及四弦,也叫子弦、中弦、老弦、缠弦。古代琴弦多为丝质,现代琴弦则多为钢绳、尼龙材质,通过一手的手指拨弹四根琴弦,另一手进行品相位置变换,从而引起琴弦的振动,再结合琵琶音响产生共鸣,使得琵琶发出声音。
琵琶一般都是有四根弦的,四根弦分别有着它们所相对应的四只弦轴,通过旋钮四只弦轴,可以对琵琶的四根弦进行调音定弦。以基本的D调为例,一至四弦对应的音调分别是〖Five〗、〖Two〗、〖One〗、5。由于琵琶是需要定调的拨弹乐器,因此它的定弦方式不会变化。
除了四弦琵琶之外,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还出现过五弦琵琶的身影。据史料记载,五弦琵琶是在汉魏时期由西域传入中土,直至宋代时期,五弦琵琶的身影才渐渐被隐没。
与四弦琵琶相同,五弦琵琶的五根弦由细到粗分别被叫做一弦、二弦、三弦、四弦和五弦,五根弦也都分别对应着它的五只弦轴。
琵琶是拨弦类弦鸣乐器,木或竹等制成,音箱呈半梨形,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Two]、阮是在宋朝生产的吗
阮[ruǎn]是一种汉族传统乐器,阮咸的简称。相传西晋阮咸善弹此乐器,因而得名。四弦有柱,形似月琴。始于唐代,元代时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人们喜爱的弹拨乐器,有了广阔的音域和丰富的表现力。
阮,阮咸的简称,还有一意即长颈琵琶,形似今之月琴,与从龟兹传来的曲项琵琶不同。西晋竹林七贤之一阮咸善弹琵琶,唐代开元年间从阮咸墓中出土铜制琵琶一件,命名为“阮咸”,简称“阮”。结构是直柄木制圆形共鸣箱,四弦十二柱,竖抱用手弹奏。唐时琵琶是军中传令之器,故有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说法。
汉时,有众多的马上乐器传入我国,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出使乌孙国(今乌孜别克民族),乌孙王猎骄靡与汉通婚,乌孙公主出嫁前,汉武帝命懂得音乐的工匠借鉴琴、筝、筑、卧箜篌等创制了一种能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圆形音箱、直柄、十二柱、四弦,这种乐器便是阮,当时称“秦琵琶”。
起源说法不一,据汉代至魏晋时期的文史资料所载,阮是汉民族自己创造的一种圆体、直项、四弦、12柱(品)的乐器。起源大约在公元前217至公元前105年,汉时称秦琵琶或秦汉子。
西晋阮咸善弹此种琵琶,此琴因此得名阮咸。唐代,约在350年前后由西域传入中国的曲项琵琶盛行,在乐部居于首位。逐渐将曲颈琵琶直称琵琶,而直柄圆形的琶琶,则称阮咸。直到清代,阮虽仍保持着古制,但音域只有1个多八度,在民间流行的旧式阮,则退化为两条或三条弦。[2]
西晋(公元266年—316年)“竹林七贤”中的阮咸是杰出的音乐家,最喜弹奏这种乐器,他当时弹奏的已是趋于定型的阮了。由于阮咸善弹和当时社会对竹林七贤的崇尚,这种乐器一时风行全国各地,成为独奏、合奏或为相和歌伴奏的主要乐器。后来因为社会动乱,阮曾一度失传。
据《新唐书·元行冲》载,唐武则天时(684~701),蜀人蒯朗在古墓中得铜器,身正圆似琵琶,与《竹林七贤图》中阮咸所弹乐器相似。元行冲认为:“此阮咸所作器也,命易之林,弦之,其声高雅,乐家遂谓之阮咸。”
唐代的阮,有四弦、13柱,发展得已比较完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诗中形象地描绘阮的音色纯厚圆润。如珠落玉盘那样悦耳动听。在唐代的《清商乐》和《西凉乐》中,阮咸也是主要的乐器之一。
阮咸在盛唐时期流传东瀛。至今,在日本古都奈良东大寺正仓院中,还珍藏着一张唐代传去的螺钿紫檀阮咸。这张阮咸长100.7厘米,四弦、14品,在圆形共鸣箱的面板上,开有两个圆形音孔并镶有音窗,腹部是一副四人奏乐图。琴颈和琴轸上,都有螺钿镶嵌,在琴箱的背板上,更嵌出美丽的花枝图案,并有两支飞翔的鸟雀。其工艺之精细,造型之秀美,为后世所罕见。
阮咸简称为阮,始于宋代。10世纪末,宋大家把阮咸由四弦增至五弦,但不称其为五弦阮咸,而称“五弦阮”,阮之名自此始。
[Three]、杭州宋城景区有鬼屋吗
宋城步步惊心鬼屋,以宋代法医学著作宋代《洗冤录》为故事蓝本,运用现代高科技的灯控、机械、音响系统,给人身临其境的惊悚体验,带您穿越时空重回大宋,破解千年之前的神秘奇案。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